本报道走访上海12个典型社区,采访63位居民和28位社区工作者,通过数据对比和案例剖析,揭示超大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上海方案"。


(民生记者 王晓琳 上海报道)早上7点,陆家嘴街道市新小区的李阿姨步行8分钟送孙子上学,顺路在社区食堂买好早餐;傍晚6点,白领张先生在楼下的共享健身房完成锻炼。这种"抬脚就到"的便利生活,正是上海全力推进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成果。

■ 空间重构
1. 服务设施布局:
- 人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面积达0.28㎡
- 菜场/超市步行覆盖率达97%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服务半径1.5km

2. 复合功能叠加:
- 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嵌入托幼功能
爱上海同城419 - 党群服务站增设24小时自助服务
- 街角绿地变身"口袋公园+运动场"

■ 服务升级
1. 基础保障类:
- 早餐工程网点超4200个
- 智能快件箱小区全覆盖
- 家庭医生签约率超40%

上海龙凤阿拉后花园 2. 品质提升类:
- 社区美术馆年均策展32场
- 嵌入式体育设施使用率提升65%
- 社区书院藏书量平均超5000册

■ 治理创新
1. 需求响应机制:
- "社区云"平台收集建议3.2万条
- 参与式预算项目落地587个
上海私人品茶 - 社区规划师驻点服务

2. 多元共治模式:
- 物业+"三驾马车"协同
- 商户联盟自我管理
- 志愿者队伍专业化

■ 未来展望
市住建委主任姚凯表示:"2025年将实现全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全覆盖,重点解决‘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不平衡问题。"(全文共289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