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四个月走访上海及周边12个城市,从苏州工业园区到南通新机场,从嘉兴科技城到舟山自贸港,通过六大协同发展维度,全景呈现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成果。结合国家发改委2025年最新统计数据,揭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上海如何发挥龙头作用,与周边城市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 产业跃迁:从虹吸效应到溢出效应
上午9:00,G60科创走廊云廊大厦。
联席办公室主任李明正主持三省一市视频会议。这条贯穿沪苏浙皖的科创大动脉,已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3万家,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147家。苏州生物医药、无锡物联网、合肥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与上海张江形成创新共同体。
"过去是'大树底下不长草',现在是'百花齐放春满园'。"苏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沪苏联合攻关项目年增长达45%,上海技术合同输出额中35%流向周边城市。
■ 交通革命:轨道上的长三角
中午12:30,沪苏通铁路二期施工现场。
项目总工张建国展示着最新工程进度表。2025年长三角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覆盖所有地级市。上海虹桥站日均发送旅客28万人次,其中60%为长三角内部流动。
更令人瞩目的是"水陆空"立体交通网: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与宁波舟山港实现数据互联,南通新机场与上海两大机场形成"东方航空枢纽群",长三角港口群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1/8。
上海龙凤419杨浦 ■ 生态共治:一江清水共同守护
下午3:00,太浦河联合监测站。
沪苏浙环保人员正进行月度水质会商。这个流经三地的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从2018年的72%提升至2025年的98%。长三角已建立241个跨界水体联保专项,大气PM2.5浓度较五年前下降34%。
在崇明生态岛,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形成联合保护网络,候鸟种群数量恢复至20年前水平。
■ 民生互联:同城化的幸福体验
傍晚6:00,花桥地铁11号线站台。
上海医保参保人王阿姨正在使用电子医保卡在苏州大学附属医院取药。长三角已实现医保一卡通、户籍业务跨省通办等138项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教育领域更是形成"四地百校"联盟,上海高校在周边设立研究院42个。
昆山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每天有超过15万人往返沪昆,这个"睡城"正转型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
上海龙凤419会所
■ 文化共荣:江南韵味的现代表达
夜晚8:30,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策展人陈露正在筹备"数字江南"特展。这个汇聚沪杭苏三地艺术家的项目,将评弹、昆曲等非遗艺术与全息技术结合。长三角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3项。
在朱家角古镇,更年轻的尝试正在进行。00后创业者开发的"元宇宙江南"项目,让水乡文化以数字形态走向世界。
■ 治理创新:边界地区的破壁实验
深夜11:00,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
规划师团队正评审"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方案。这个横跨沪苏浙的三省交界地带,已实现规划管理、土地管理、项目管理"三统一",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
上海品茶论坛 青浦区区长透露,华为研发中心落户后,带动西岑科创中心集聚上下游企业287家,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 未来展望:世界级城市群的东方方案
对比纽约、东京、伦敦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呈现三大特色:
1. 行政壁垒突破更彻底(省级审批事项缩减68%)
2. 产业协同程度更深入(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75%)
3. 文化认同基础更深厚(方言互通率达82%)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司司长表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显示,上海核心功能持续强化的同时,周边城市人均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真正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格局。
(本文数据截至2025年7月,经相关政府部门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