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团队历时半年走访长三角12个重点园区,基于2025年最新经济数据和200家企业调研,揭示上海与苏州、嘉兴、南通等周边城市形成的"创新研发-成果转化-规模生产"新型产业生态链。

(本报首席经济记者 周远)凌晨3点的G60科创走廊,来自松江的无人驾驶测试车正将最新算法传输给苏州相城的生产线;同一时刻,嘉兴光伏企业的技术骨干正在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进行线上技术攻关;而南通通州湾的码头上,来自洋山港的智能调度系统正在优化集装箱装卸方案......这些画面构成了长三角产业一体化的生动注脚。
■ 2025长三角产业协同关键指标
• 上海总部+周边生产基地模式占比:68.3%(年增12.7%)
• 跨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487亿元(是2020年的3.2倍)
• 产业园区共建数量:89个(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等8大领域)
• 人才柔性流动人次:月度平均12.6万
上海龙凤sh419
■ 三大突破性实践
1. "创新券跨城通兑":累计使用额度突破30亿元
2. "产业链预警系统":覆盖汽车等5大重点产业
3. "环境标准一体化":建立统一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上海龙凤419杨浦 ■ 典型案例
✓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带动32家苏州供应商升级
✓ 张江药谷与苏州BioBAY共建"临床试验直通车"
✓ 沪嘉杭三地共建数字经济"飞地园区"
■ 现存挑战
上海娱乐联盟 • 土地指标跨省调剂机制待完善
• 高端人才住房保障政策差异
• 地方财政分成制度创新需求
■ 权威声音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表示:"上海与周边城市正在书写新型区域关系的中国方案。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通过功能重构实现价值倍增,这种'上海脑+周边手'的模式,正在重塑长三角的经济地理版图。"
(本文数据来源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统计年鉴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