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走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记录三省市打破行政壁垒的环保创新

上海龙凤419
(本报环境首席记者 沈绿野)清晨6:30,青浦金泽镇的监测员正与吴江黎里镇同事共享太浦河水质数据;上午9:15,嘉善姚庄的光伏电站向上海虹桥商务区输送绿电;下午2:00,三地环保执法队员联合检查跨界工业园区;傍晚6:45,淀山湖畔的生态观测站记录到第48种新迁徙鸟类——这些跨域协作的日常,正在重塑长三角的生态版图。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年度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示范区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地表水优Ⅲ类比例达9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覆盖23个项目,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12项。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评价:"这里正在创造全球大都市群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记者调查发现示范区的创新实践呈现三大突破:首先是"标准统一",在水质监测、废气排放等32个领域实施统一标准;其次是"数据共享",建成覆盖583个监测点的环境大数据平台;最重要的是"机制创新",建立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基金。典型案例包括:太浦河"联合河长制"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奖;青吴嘉三地联合发布的"碳普惠"平台注册用户突破200万;华为研发中心建筑群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
协同效应体现在三个维度:1)环境维度,跨界水体水质达标率100%;2)经济维度,绿色产业投资额超2800亿元;3)社会维度,生态满意度调查得分92.6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指出:"示范区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同频共振。"
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深化实施,三大趋势正在形成:1)2026年前建成10个跨界生态公园;2)培育8个千亿级绿色产业集群;3)形成可复制的制度创新成果150项。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方莉预测:"这里将诞生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范式。"(全文约3760字)
上海神女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