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历时半年走访上海及周边8个城市,通过产业园区、交通枢纽、民生项目等多个维度,深入解析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五周年来的成效与挑战,展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创新实践。

(本报长三角报道组 陈明)清晨六点,家住昆山的张敏登上开往上海虹桥的早班高铁,27分钟后抵达陆家嘴的律师事务所;同一时刻,来自嘉兴的工程师王磊正在上海松江G60科创走廊调试智能机器人;而南通通州湾的码头工人们正忙着装卸发往上海港的集装箱......这些跨越行政边界的日常场景,正是长三角一体化最生动的注脚。
■ 交通互联新格局
✓ 轨道上的都市圈:11条跨省市地铁在建(含已通车5条)
✓ 一小时通勤圈:覆盖周边8个主要城市
✓ 智慧交通:长三角"一码通行"覆盖率达92%
上海龙凤论坛爱宝贝419
■ 产业协同新图谱
• 上海:研发设计+总部经济
• 苏州:高端制造+生物医药
• 杭州:数字经济+电子商务
上海私人外卖工作室联系方式 • 合肥:科技创新+智能制造
■ 民生共享新突破
√ 医疗:49家三甲医院检验结果互认
√ 教育:高校学分互认覆盖长三角256所院校
419上海龙凤网 √ 政务:140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
■ 专家视点
国家发改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周振华指出:"上海大都市圈正在形成'核心城市功能疏解+周边城市配套升级'的良性互动。这种'强核、壮圈、带群'的发展模式,为全国城市群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本文数据来源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报告(2025)》)